首页 > 都市言情 > 脂砚记 > 前言 脂砚其物

前言 脂砚其物(1/3)

目录

脂砚其物

《红楼梦》原名《石头记》,是我国四大名著之首,为清代作家曹雪芹“批阅十载,增删五次”所著。曹雪芹生长在金陵(南京)一个钟鸣鼎食之家,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。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;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;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,极受康熙宠信。曹家极盛时,曾四次接驾康熙江南巡游。

雍正六年(1728年),曹家因亏空得罪被抄没,家渐衰败,曹雪芹一家迁至北京。进京后,他移居北京西郊,境遇潦倒,生活艰难。“满径蓬蒿老不华,举家食粥酒常赊”。

在贫困之中曹雪芹创作了“一把辛酸泪”的《石头记》,后于除夕之夜,“泪尽而亡”。原书稿早已遗失,目前留存于世的是附有“脂砚斋”评语的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》抄本。

正是这部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》,让我们了解有关《红楼梦》的一切和曹雪芹的身世经历。然而也引发了人们无尽的猜测和争论“脂砚斋”究竟是谁?

这“脂砚”又是怎样的一方砚台,竟让一个书斋、一个人以其为名,并把脂砚斋、曹雪芹这两个人,一个书斋、一部奇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?

1963年,“脂砚”淹没多年终于重现于世,一经现世即被称为国宝,惊动了考古界!经众多专家鉴定,正是联系曹雪芹、脂砚斋的这方“脂砚”。

它是由我国著名收藏家张伯驹辗转寻得的。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“叹为二百年来罕见之异珍”。

脂砚的发现,掀起红学界的一层激浪。周汝昌先生充分肯定“脂砚”对红学研究的重要性。他认为“脂砚实物之出现,其可资考索脂砚斋之为人者必多,而间接则亦有助于了解曹雪芹。”他多次强调“脂砚”的珍贵性,他说“脂砚之出,非独艺苑传赏之宝,实亦文坛考索之资。”

著名红学家吴恩裕先生也得以鉴赏“脂砚”,并在其《考稗小记》一书中记述了鉴赏“脂砚”的经过

“砚极小,长约二寸五,宽二寸许,厚约三分;”

“背有行草题诗曰‘调研浮清影,咀毫玉露滋;芳心在一点,馀润拂兰芝。’边署‘素卿脂砚,王穉登题’。”

“字作行草体,与所传王穉登手迹中笔法相同。正面边题隶书字曰‘脂砚斋所珍之研其永保。’砚底刻有‘姑苏吴万有’。朱漆盒,盖内有刻划极细半身仕女图一,其一方题‘红颜素心’四字篆文,另一方有篆文‘江陵内史’四字。此砚曾为名妓薛素素之故物。王穉登题砚诗中,上款‘素卿’即系素素之字,而诗中“馀润拂兰芝”,双关指薛素素小字润娘,擅画兰竹。”

文中明确提出这方脂砚是明代秦淮名妓薛素素的旧物。那么“脂砚”又来自何处,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深意呢?

“脂”和“胭脂”,自古专代指女子,有学者认为“脂砚”就是调胭脂的砚台。胭脂的做法是捣汁调膏,和以香料,用时以水化之,或用于唇,或用于腮。

明代谈迁所著《枣林杂俎》有

“陆静,专工小词,以脂笔书字,落红满纸。”

书中提到以胭脂作墨,下笔满纸落红。故谓脂砚。沾着饱满的胭脂,落笔于纸上,所写的文字,称为脂文。

那一种风华,于薛涛的红笺小字相比,亦更另有一段温柔。这种写法风行于明代,用细润的胭脂色写字是一种风雅之事,无论是良家深院的才女还是青楼楚馆的艳姝,都喜这样写诗寄怀。

也有学者认为,脂砚斋之脂砚即红丝石砚也。因红丝石砚的色彩宛若胭脂,故名脂砚。

红丝石砚与甘肃洮州的洮河砚、广东肇庆市的端砚、安徽歙县的歙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,并位居四大名砚之首。

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著作《楝亭十二种》刻本精美,堪称康熙时代刻书
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

书页 目录
好书推荐: 我爱你其实不难说出口 流年不负笙情 云清夜景川佟宁 小人物之换壳 上门霸婿林羽周若兮 沈言渺靳承寒 叶枫蔡云若_ 叶九歌 傻王爷又丢了 辰天柳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