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章 你不说话,但都在听(2/3)
他曾经说过,玛茵的笑容,是他见过的最美的风景。
画完之后,他默默地退后几步,欣赏着自己的作品。
这时,一阵微风吹过,墙边的藤蔓仿佛受到了某种感应,悄然生长,慢慢地将螺旋纹包裹起来,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浮雕。
林念看着眼前的景象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他没有回头,只是低声说了一句:“你们终于学会写自己的故事了……”
声音很轻,仿佛怕惊扰了这片宁静的土地。
而在千里之外的某座城市里,地球生态修复工程师韩松,正在主持编写《回声协议》的初稿。
《回声协议》是一项旨在利用生态网络,改善城市环境,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宏伟计划。
在讨论城市生态设计强制标准的时候,韩松提议将“0.3赫兹情感共振”列为其中一项重要指标。
这个提议,立刻遭到了在场专家的质疑。
“韩工,恕我直言,这个‘情感共振’,听起来有点玄乎啊,缺乏科学依据啊!”一位头发花白的专家推了推眼镜,语气严肃地说。
“是啊,韩工,我们搞的是科学,不是玄学,这种感性的东西,怎么能作为强制标准呢?”另一位专家也附和道。
韩松沉默了片刻,并没有急于反驳。
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他走到投影仪前,调出了全球数百起“植物自主护人”的案例。
这些案例,都是真实发生的,有监控录像为证。
在这些案例中,植物在人类遇到危险或者情绪波动剧烈的时候,会主动做出反应,例如伸出藤蔓,保护人类,或者释放出某种特殊的香味,安抚人类的情绪。
韩松将这些案例,按照时间轴排列,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。
所有这些事件,都发生在人类情绪波动剧烈的时刻。
他指着屏幕,语气坚定地说:“各位,它们不是懂科学,是懂人心!”
“植物能够感知人类的情绪,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,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,我们不能视而不见。”
“0.3赫兹情感共振,是植物与人类情感交流的一种频率,通过模拟这种频率,我们可以增强植物与人类的互动,从而达到改善城市环境,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。”
韩松的解释,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,但却充满了说服力。
最终,经过激烈的讨论,专家组还是同意了韩松的提议,将“0.3赫兹情感共振”列为城市生态设计强制标准,并且命名为“倾听曲线”。
在城市的某个地铁站里,一个少年因为考试失利,蹲在角落里啜泣。
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一片灰暗,前途渺茫。
忽然,他感觉到头顶有什么东西在动。
他抬起头,泪眼模糊地看到,站内的绿植正在缓缓摆动,一条条藤蔓垂落下来,在他的头顶形成了一个半圆,就像一把遮雨的伞。
他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,仿佛有一个无形的手,在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发。
监控录像显示,所有植物的振动频率,都自动匹配了少年的呼吸节奏,并且逐步引导他的呼吸变得平稳。
在某一瞬间,少年仿佛看到一片叶脉闪过一丝微弱的紫光。
他没有起身,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:“谢谢……”
管理员查看了监控记录,最终在系统备注里写下:“允许此类响应常态化。”
深夜,阿阮在教室里批改作业。
窗外,风轻轻地吹着,吹动着窗外的树枝,发出沙沙的响声。
突然,一根藤蔓轻轻地敲打着玻璃。
深夜,阿阮在教室里奋笔疾书,批改着那堆成山的作业,窗外风声鹤唳,吹得树枝“噼啪”作响,宛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