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南极归航记(1/2)
南极,这片被冰雪覆盖的白色大陆,始终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前沿阵地。随着南极夏季接近尾声,
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了为期四个多月的科学考察任务,踏上归国之途。本次科考历时136天,总航程近3万海里,在极端环境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。
南极时间2124年3月15日上午10时,随着“东方红三十号”科考船汽笛长鸣,中国南极科考队结束了在南极的所有考察任务,开始集结返航。而留守在南极某基地越冬的12名队员挥手告别了科考队母舰乘着极地专用重型直升飞机飞向远方,他们将继续在南极度过漫长的极夜,维护科考站的正常运行并持续收集基础科研数据。
“每次离开南极都带着不舍,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。”
科考队领队李旭扬在接受卫星电话采访时表示,
“本次科考我们完成了宇航员海、阿蒙森海等区域的综合调查,获取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。”
“东方红三十号”缓缓驶出南极附近海域,甲板上的队员们望着逐渐远去的南极大陆,神情复杂。这片白色大陆既严酷又美丽,既孤独又充满生机,给每一位科考队员都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。
航程:穿越西风带
返航首道关卡便是素有“魔鬼西风带”之称的南大洋
气旋区。该区域终年西风强劲,浪涛汹涌,是往返
南极最危险的海域之一。
3月17日,“雪龙”号驶入西风带核心区。八级大风
掀起五六米高的巨浪,万吨级的破冰船在浩瀚南大
洋中如一片树叶般起伏颠簸。大部分队员出现严重
晕船反应,餐厅就餐人数不足平时的三分之一。
“虽然现代船舶技术已经十分先进,但西风带的威
力依然不容小觑。”船长沈权告诉记者,“我们选择
了相对稳定的气象窗口通过,但仍遇到了大风浪。
安全始终是我们的首要考量。”
尽管航行条件恶劣,科考工作并未停止。海洋化学
组在航行途中继续采集海水样本,分析不同海域的
碳汇参数;气象组24小时监测气压变化,记录西风
带气象特征;生物学家则通过船载设备观测途经海
域的鲸类活动。
成果:科研收获丰硕
本次科考围绕“全球变化与南极生态系统的响应”这
一主题,开展了大气、海洋、地质、生物等多学科
综合调查。
在埃默里冰架区域,科考队成功布放了一套海冰物
质浮标阵列,可实时监测冰架变化动态。这一数据
对研究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重要意义。同时,队员
们钻取了长达120米的冰芯,其中包含了近百年来
的气候环境记录。
“南极是地球的气候档案库,”冰川学家李承志教授
解释说,“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气泡和尘埃,我们可
以重建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模式,预测未来趋势。”
海洋生态研究也取得突破。科考队首次在南极半岛
海域发现了新的磷虾聚集区,并对其种群数量进行
了系统评估。“磷虾是南极生态系统的基石,了解
其分布和数量变化对保护整个南极食物网至关重
要。”海洋生物学家王海澜表示。
此外,科考队还完成了南极企鹅、海豹等标志性动
物的种群普查,采集了大量微生物样本,发现了多
个可能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菌株。
生活:极地日常与心理挑战
长期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生活,对科考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