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气篇第五十二(四)(2/4)
要进一个屋子,得先敲门,等屋里人答应了,你再进去。”
黄帝又问:“岐伯,用这毫针能治啥病呢?”
岐伯说:“这毫针能治的病可不少呢。像头痛、头晕,人晕晕乎乎的,就像喝醉了酒一样;还有仆,就是突然晕倒,这可吓人了;肚子疼,那滋味儿可不好受,就像肚子里有个小怪兽在捣乱;中满暴胀,肚子一下子变得圆滚滚的,跟个气球似的;以及有新积,就是身体里突然长了些不该长的东西。”
黄帝接着问:“岐伯,这些病都能用毫针治好吗?有没有啥区别呀?”
岐伯点点头,认真说道:“黄帝,这病能不能治好,还真有点讲究。像那种疼痛会移动的病症,就比较容易治好。你想啊,这疼痛会跑,说明气虽然有点乱,但还没完全‘赖’在一个地方不走,还能活动。就好比一群调皮的孩子,虽然在教室里捣乱,但还能被老师哄着乖乖听话。咱们用毫针刺激穴位,引导气的运行,就能把它们理顺,疼痛也就跟着消失啦。”
黄帝好奇地问:“那要是积不痛呢,为啥就难治好呢?”
岐伯皱了皱眉头,解释道:“积不痛的情况就棘手多了。这‘积’啊,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些坏东西,慢慢地堆积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‘顽固堡垒’。它不疼,说明这些坏东西已经在那儿扎根了,和周围的组织‘纠缠’得很深,气都拿它没办法。就好比一群土匪占了山头,还修了坚固的工事,想要把他们赶走可不容易。咱们用毫针治疗的时候,就像派了一小队士兵去攻打这个‘土匪窝’,这些坏东西已经根深蒂固,毫针的力量想要一下子把它们清除掉,可就难上加难咯。需要咱们慢慢调理,多次治疗,一点点削弱它们的势力,才有可能把病治好。”
黄帝听了,不禁感叹道:“岐伯啊,没想到这小小的毫针,在治疗疾病上有这么大的学问,还得根据病症的不同来判断治疗的难易。那在具体治疗的时候,还有啥要注意的不?”
岐伯笑着说:“黄帝,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。比如说,用毫针的时候,针刺的深度、角度都很关键。刺浅了,就像给穴位挠痒痒,起不到作用;刺深了,又可能伤到其他组织,那就麻烦大了。就像炒菜,盐放少了没味道,放多了又咸得没法吃。而且不同的穴位,适合的针刺方法也不一样,有的穴位适合直刺,有的适合斜刺,这都得根据穴位的位置和病情来决定。”
黄帝又问:“岐伯,那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,用毫针治疗的时候,是不是也有区别呀?”
岐伯回答道:“黄帝,你问到点子上了。不同年龄段的人,身体状况不一样,用毫针治疗自然也有区别。小孩子呢,身体就像刚发芽的小树苗,比较娇嫩。给小孩子用毫针,针刺的深度要浅一些,手法也要轻柔,就像给小树苗浇水,不能太猛,不然容易把小树苗冲倒。而且小孩子一般不太配合,所以治疗的时候得哄着点,让他们放松,别害怕。”
黄帝接着问:“那年轻人呢,他们身体强壮,是不是就可以随便刺深点,力度大些?”
岐伯赶忙摆摆手,说道:“那可不行。年轻人虽然身体强壮,但也不能乱来。年轻人气血旺盛,经络通畅,针刺的时候,进针和出针的速度可以稍微快一点,但深度和力度还是要根据病情来。要是刺得太深、力度太大,反而可能会损伤气血,就像一辆跑得很快的车,突然急刹车,容易出故障。比如说年轻人不小心扭伤了脚,虽然身体好恢复快,但用毫针治疗的时候,也得找准穴位,控制好针刺的度,才能让他们快点好起来。”
黄帝又问:“那中年人呢,他们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,治疗的时候要注意啥?”
岐伯说:“中年人啊,生活压力大,身体毛病也慢慢多起来。他们的气血不如年轻人那么充盈,经络也可能有点堵塞。用毫针治疗的时候,要先判断他们是气血虚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